作業三-指定論文評析

題目:台灣孔廟之敘事分析研究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

研究生:劉栩彣

指導教授:楊裕富

民國98年6月

一、摘要與動機

    此論文以台灣孔廟演變與相關論述,探討適宜的文化符碼詮釋模型。孔廟在漢人的社會之中,長久以來就是最崇高的禮制建築。由官方加以主導與興建,而至台灣日據以降,以新式的教育體系跟建西方建築作為學校場所,民間的書院與鸞堂成了孔廟設置主要的地點。而光復後,在文化復興運動的文脈驅使之下,促使大型孔廟的興建,且採用中國式官殿式的古典式樣。因此台灣孔廟的變遷亦代表著台灣文教價值觀的變遷、以及成為史料的見證。

    但當今對台灣孔廟相關研究的文獻來看,孔廟史料的研究大都從建築形式出發,並著眼於孔廟、儒學與禮制之間的意義作闡述,缺乏理論性的分析架構。因此,本研究從既有的孔廟建築本體出發,並透過符號學相關理論與台灣孔廟建築文本的主體性與台灣的文脈出發,以建構出適宜台灣孔廟的詮釋模型,透過理論的模型了解建築其中的意涵,並歸納出台灣孔廟的類型。

 

二、研究問題與目的

1. 瞭解台灣孔廟現況與趨勢

    清代時孔廟已為台灣最高的禮制建築,當時除了肩負施行「釋奠禮」的祭祀功能之外,亦擔負著教化的功能。日據時期之後,由於新式教育的引入與殖民統治政策影響之下,台灣孔廟的空間機能有了本質性的轉變。而在光復之後,在官方管理的孔廟中,主要建築群包括了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與東西廡為骨幹。因此,是何種歷史 文脈讓台灣孔廟檢築產生了何種文化意涵、傳達何種的意識形態與權力脈絡的質變,而這些意識形態與權力關係的轉變又如何驅動現今台灣孔廟建築在文化意涵與歷史意義的前進。

 

2. 分析台灣孔廟之論述

             論述主要透過「儀式」的文化解析來認識「建築」的空間議題,而且缺乏了解過程中的邏輯推論。因此台灣孔廟建築應至建築本身出發,透過可視的建築形式與建築表徵反推建築背後所隱含的意識形態與權力脈絡,才能檢視出台灣孔廟建築的權利以及意識型態。

 

3. 針對台灣孔廟的語彙、符號、結構關係、意義作系統的比較分析,建立適用的分析模型

             任何一棟建築的誕生都與原有的作品形成的符號關聯有關,在既定的孔廟建築認識下,容易忽略懷疑表層結構的外顯與深層結構內蘊的關係。因此希望透過系統性的比較以建立出適切的分析架構。藉由此架構分析台灣孔廟建築,並從可視的建築符號出發,瞭解其意義,進而探討台灣孔廟的深層關係,並剖析其建造者的意識形態。

 

4.從台灣孔廟的文本出發,溯源台灣社會與歷史的發展脈絡,以挖掘台灣孔廟所隱藏的權利、知識與意識型態

建築的表層結構易了解,但深層意義不明且難以察覺, 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建構適宜台灣孔廟的論述分析架構。透過台灣文脈分析進一步解讀孔廟文本。從孔廟文本釐清所隱含的權利脈絡與意識型態。

5.以符號學分析台灣孔廟,透過「語言」、「符號」、與「結構」等元素的解析,發掘隱藏於孔廟的道德、知識、權力與意識形態

 本文希望能建構適合台灣的孔廟的敘事性詮釋,使用敘事設計觀點,並深入了解孔廟的發展權利,進而理解孔廟生產與實踐的模式。

三、研究範圍與限制

根據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資訊,目前台灣在台灣設立的孔廟共有十九座,其中官方的孔廟有十三座(民間信仰較混雜),私設的有孔廟較為重要的有六座。不過本研究將僅以官制孔廟做深入探討。但實際操作為三座,以台灣第一座於台南及最後一座桃園孔廟。

四、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使用文獻回顧法及田野調查法,先藉由文獻蒐集來了解孔廟相關史料資料,包括整體的發展與論述及現況面臨的問題。而在田野調查的部分是現場的測繪尺度,並記錄建築材料、形式、裝飾元素等。

先以文化符碼分析孔廟的架構,試圖找尋所隱藏的「母題」、「子題」、「題素」。再藉由副軸論述架構,包含從塔夫里的意識形態批評、葛蘭西的文化霸權、阿圖賽的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與博科的空間權力化與知識權力等論述,依據台灣孔廟與台灣文化的特殊性建構最終詮釋模型。以文化符碼理論與分析,驗證理論並修正詮釋模型,達到理論的完整性。步驟如下

  1. 確定研究對象內容,並確認價值。
  2. 文獻閱讀與理論研究。
  3. 以文化符碼分析主軸理論。
  4. 從塔夫里意識形態、葛蘭西的文化霸權、阿圖賽的意識形態等論述及依序臺灣孔廟與台灣文脈的特殊性建構出最終詮釋模型。
  5. 文化符碼理論分析案例並檢驗修正。
  6. 文化符碼理論詮釋模型解析文本
  7. 回饋修正文化符碼理論模型。

 

五、台灣孔廟建築配置與建築本體之分析模式建構

     以 文化符碼三層說的分析理論架構作為基礎,透過該理論中所建構出「策略層」、「意義層」與「技術層」的三個層次做調整,已建構出符合解讀與分析台灣孔廟的建築群體與各建築物本身的分析模型。在此三個層次上,又個別透過「抽象意義」、「意義展開」、「展開分析」三個子項作為各主項的細部分析項目。

 

表1、台灣孔廟建築本體設計策略層分析模式

策略層

抽象意義

意義展開

孔廟建築本體設計政經脈絡

政經局勢狀態

政經走向趨勢

族群文化個別脈絡

孔廟建築本體意識型態立場

文化背景立場

設計思潮的潮流

風俗記憶的特色

孔廟建築本題設計組合規範

孔廟的主題規範

孔廟的主題排列

孔廟的主題組合

表2、台灣孔廟建築群體設計策略層分析模式

策略層

抽象意義

意義展開

孔廟建築空間設計政經脈絡

社會文化的走向趨勢

文化間脈絡的差異

孔廟建築空間意識型態立場

文化背景

建築時的意識形態

民間記憶

孔廟建築空間設計組合規範

內部空間主題規範

內部空間排列

內部空間主題組合

表3、台灣孔廟建築本體設計意義層分析模式

意義層

抽象意義

意義展開

孔廟建築本體設計意義展現

社會文化的脈絡呈現

建築意義展開的表達

建築美學脈絡的意涵

孔廟建築本體設計子題組合規則

孔廟主題敘述順序

孔廟主題設計思想

孔廟設計規則特色

孔廟建築本題設計題素意義

文化符碼的應用

建築空間內容排列

場景對應的關係

 

表4、台灣孔廟建築群體設計意義層分析模式

意義層

抽象意義

意義展開

孔廟建築內部空間設計主題意義的展現

文化的脈絡呈現

孔廟空間的開創

孔廟空間的美學意涵

孔廟建築內部空間設計子題組合規則

孔廟空間敘述序列

孔廟空間對應關係

孔廟空間規則特色

孔廟建築內部空間設計題素意義的象徵

文化符碼的應用

空間內容排列

場景對應的關係

 

表5、台灣孔廟建築本體設計技術層分析模式

技術層

抽象意義

意義展開

孔廟建築本體設計形式應用

典範型式的運用

形式操作的目的

形式象徵的合理性

孔廟建築本體設計機能規劃

形狀與顏色搭配

建築機能的需求計畫

外部動線合理安排

孔廟建築本題設計媒材選用

材質特色輔以表現

媒材情境設計方法

整體媒材搭配的表現

 

表6、台灣孔廟建築群體設計技術層分析模式

 

技術層

抽象意義

意義展開

孔廟內部空間設計形式應用

典範型式的運用

形式操作的目的

形式象徵的合理性

孔廟內部空間設計機能規劃

形狀與顏色搭配

空間機能需求計畫

內部動線合理安排

孔廟內部空間設計媒材選用

材質特色表現主體

媒材展示情境手段

媒材搭配呈現狀況

 

表7、孔廟建築本體與內部空間設計原則

 

主題立意

子題分述

具體題素

轉換

造型元素

組織

空間組成

意義說明

確立孔廟內部空間主題中心思想

劃分孔廟內部空間主題形成次要子題

觀念、概念與意象(題素具體的圖像式或是視覺化的說明)

行程可運用的造型單位。(展示手法、材質特色與動線規劃)

排列組織成展示空間

六、研究小結

        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及初步分析建構出從符號學、語言學、傳統建築、台灣孔廟的發展歷史脈絡之外。更以文化符碼三層次說為基礎,逐步建構出臺灣孔廟群體配置與建築本體理論基礎。因此透過解析台灣孔廟形式表徵,讓隱藏於孔廟之下的意識形態一一浮現。套用於光復後所新建三座的孔廟,分別為桃園、台中、高雄的孔廟,建築在建築本體上,僅僅在外觀上抽取孔廟既有的裝飾語彙並融入北方宮殿式建築的形式,但在建築的構造與材料上皆以鋼筋混凝土來建造。在文化符碼解析下,孔子廟語意於儒家追求的倫理道德,光復後的孔廟建築與其說延續了中國孔廟傳統,更像披了傳統孔廟裝飾語彙的混凝土建築。換言之,光復後的新建孔廟僅存留傳統的孔廟外觀,來代表儒家的精神空間外,更是權力操作性工具。

 

七、寫作方法

       本文的寫作方法,以敘事性分析方式描述,其研究者探討的議題從文化符碼的策略、意義、技術層來了解孔廟建築的狀態、意識及美學設計、意涵、媒材使用,在以敘事性模型解析來驗證是否與文化符碼的分析比對相同,所以寫作的主軸方式,並以敘述故事的操作手法及建築論述作為整本論文的寫作形式。

 

八、論文的優點與改進

優點:對於筆著在文化符碼的架構分析上以表格的方式來歸納出分析的類別,讓人可以以較快速的方式分析台灣孔廟的案例,對於孔廟的建築的論述詳加描述,整理出台灣孔廟的歷史淵源到整體建築設計的一個文化脈絡資料整理,個人覺得相當有貢獻。

改進:在文獻資料的整理與概述上,可能需要多點論點去支持後來所支持的資料。文章研究方法的部分有提到將藉由副軸論序的架構來做詮釋模型,但其實只詳寫了部分的文獻回顧。在最後套用架構去分析研究對象只有三座,如果能將之前所限制的六座納入研究的話會更好,且內容分析更多不同孔廟包括建築形式、建築年代、歷史背景等來做統整,整體的比較性會更完善也讓人清楚理解。

 

九、結論

    這本論文讓我學習到如何使用文化符碼方法來做好分析架構,並且未來可用於探討同類型建築的形式,從此論文可從中了解到台灣孔廟的歷史起源與發展脈絡,讓我了解原來建築文化可以以理性的、有條理的方式去釐清與探討背後的含意。

 

十、參考文獻

1. 楊裕富,2006,《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台北亞太圖書

2. 劉栩彣,2009,《台灣孔廟之敘事分析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ch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