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式美角度探討-

以法蘭克‧羅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落水山莊為例

 

一,研究動機目的 

 

由於法蘭克‧羅伊‧萊特的建築作片表現出創造性與創新性,曾被奉為現代建築史先驅之一。由他眾多的作品當中,證明了他繼承了立體派、表現主義、工藝美術運動、心藝術運動、理性主義和極簡主義思想。更以結合新材料與實用功能來配合不同空間的特點而聞名全球。當我們論斷建築的美感時,主要是從他的外表的形式及和諧關係與張力的運用,進而想以他的代表作落水山莊,利用形式美的比例與尺度、變化與統一、對比與調和、對稱與均衡、色彩與質感等角度來探討其作品。

 

二、研究方法

2-1.文獻回顧法

透過文獻回顧以瞭解法蘭克‧羅伊‧萊特的建築及形式美

2-2.案例分析

法蘭克‧羅伊‧萊特的案例為例,進而瞭解法蘭克‧羅伊‧萊特的形式美角度。

三,文獻回顧

 

法蘭克洛伊萊特 (Frank Lloyd Wright) 是20世紀有著中西方古典傳統的建築師,是位現代建築中最具獨創性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的典範代表之一。萊特喜歡藉由觀察各種不同的文化來獲取靈感像是日本,或者從藝術家的繪畫中及平面立面圖案中,(Kevin Nute,P.116)進而發展出自己的獨特風格。1900年代左右,其他的美國建築師只會模仿歐式風格。萊特堅信好的設計必須能增加人們的自覺,讓他們更加尊敬身邊的環境及親近大自然。他的設計風格為「草原風格」,強調建築呈垂直水平及其機能性。而從他的作品中,最常見的就是出挑的長簷、水平的意象、入口狹小、寬敞迴廊。而其建築物本身常利用,大塊量體的鋼筋混凝土以懸臂設計,層層的水平、垂直交錯從自然的岩石台上伸出。而落水山莊善用了其大自然光線和地形。建築外觀像一層層積木堆積一樣的,融入了大自然中。而萊特到了晚年,特別喜歡圓型、流線型的建築風格。(Kathryn Smith,P.18)

 

而建築設計中的形式美,其呈現方法為設計中設計的材料、造型、及建築設計的風格集中,整體表現了設計的形式美的法則。常用的建築語言和表現手法包括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色彩、裝飾等許多因素,正是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建築造型美。形式美在建築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建築家帕拉第奧在談到建築的形式美時,甚至認為“美產生於形式,產生於整體和各個部分之間的協調。”
形式美的法則:
(1)比例與尺度:比例Proportion為比例關係的和諧,無論放大縮小或放置位置,比例是要達成建築物本身的和諧關係。尺度Scale為物體與物題間相對的關係,尺度則是要追求建築物與周遭環境的和諧關係。(劉育東,P.68)

Fallingwater_Plan_2.jpg 

(2)變化與統一:表現其自然和人類的生存為原則。统一就是有一定的規律和秩序,所謂變化就是減少單調乏味的可能性,太過變化則導致混亂。在建築設計的藝術感受是有統一性的,但也必須具有變化和統一性,才能更好地為人所理解和欣賞。 而往往變化與統一為一線之間。
圖片1.jpg                fall_ext5.jpg

(3)對比與調和:對比與調和是變化與統一的具體化。對比是變化的一種方式,調和是形的類似,是形體趨於一致的表現。對比強調的是各個部分的對立性,它使得各部分的特性更加突出,而調和是對比的一種內在的制約。

 Fallingwater_Section.jpg

(4)對稱與均衡:對稱和均衡是自然力和物自律的綜合體現。對稱是一種等量等形的組合形式,整體展現出一種穩重端莊的美。均衡是一種等量卻不等形的組合形式,是一種視覺所能夠達到的平衡。

fall_ext13.jpg

(5)色彩與質感:美感主要建立在一套和諧的秩序中,而顏色的運用也是可以達成某種和諧的秩序,而在適當的地方有了顏色變化以求趣味的對比與張力。質感使建築物能有豐富的美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粗細的材質如輕量的玻璃或量體的石材。(劉育東,P.60-78)

 

四,落水山莊案例與形式美分析內容

 

落水山莊是萊特所有建築中最著名的一棟。建築時間為1935-1939年間,位於美國賓州比爾羅恩(Bear Run)。萊特試著以自然元素-森林、河流、岩石作為建築結構元素。創造出一種新的建築風格:屋簷低垂,延伸的線條融入了自然的地景。落水山莊成功的與周圍環境緊密的結合,與自然之間達到和諧之美,上下

挑高的平台,輕盈的立於流水之上,以石版堆疊成牆柱,嵌入岩石堆中,使建

築物與四周環境共生並存,為「有機建築」的最佳詮釋。讓萊特的有機思想與西方古典傳統以及理性結合完成落水山莊這件作品。以下以形式美的法則探討落水山莊的形式美。

 

1比例與尺度:從平面圖來解析,它的比例如果不是位於森林間於瀑布之上,看起來並不是那麼的和諧。而他的尺度以接近大自然的瀑布,立於流水之上,追求建築物與周遭環境的和諧關係。(劉育東,P.68)玻璃的運用,有效的打破室內外的「隔閡」,滿足應有的機能所求,又能借取自然美景

 

 

2)變化與統一:表現其自然和人類的生存為原則。萊特相信部分於全體關係,猶如全體於部分的關係。落水山莊具有變化和統一性主完美的融入了山間岩石合為一體。以底層向外伸出兩個陽台,二樓的臥室每間都具有獨立的陽台,三樓有如此。整個建築計有變化又統一的以數個陽台空間融入大自然環境。

 

 

(3)對比與調和:層層的水平米黃橫牆、石板立牆垂直交錯,從自然的岩石台上伸出。突出的陽台檯面與瀑布下的岩石形成調和,使其建築物融入了大自然中。建築物本身的石板材料與延伸的米黃橫牆形成對比。

 

 

(4)對稱與均衡:完全擺脫對稱,確立合理美的觀念,而不是追求完美的比例關係以及絕對的美的形式。無論是從立面圖及平面圖來看的話。

 

(5)色彩與質感:建築量體主要以米黃色橫牆和深褐色的石版柱面搭配而

成,與環境景色形成相似色系的協調感,以呼應四季所展現出的不同景觀。而使用當地材料,讓建築有如出生於「原生地」的自然,粗獷的岩面與環境連成一體。玻璃的運用,有效的打破室內外的「隔閡」,滿足應有的機能所求,又能借取自然美景。

 

 

五,結語

 

萊特的落水山莊,以大塊量體的鋼筋混凝土以懸臂設計,層層的水平、垂直交錯從自然的岩石台上伸出使用當地材料。以形式美來探討。萊特讓建築有如出生於「原生地」的自然,粗獷的岩面與環境連成一體,分不出是空間塑造了建築物,還是建築物彰顯了空間。使用有機建築理念之應用,並利用混凝土結構之可塑性,來完成其空間連續性之動感。玻璃的運用,有效的打破室內外的「隔閡」,滿足應有的機能所求,又能借取自然美景,讓整體空間的張力更加彈性,也讓建築物與大自然共生共存。是一棟「順從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美的人造物。

 

參考文獻:

Kevin Nute. Frank Lloyd Wright and Japa.London. British: Routledge, 2000.
 
Kathryn Smith. Frank Lloyd Wright Hollyhock house and Olive hill . New
York:Rizzoli,1992.
 
李硯祖,1999年,《工藝美術概論》,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劉育東,1996年,《建築的涵意》,胡氏圖書出版社
 
托伯特.哈姆林,1982年,《建築形式美的原則》,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楊裕富,2004年,《創意將作》,田園出版社
 

Paco Asensio,2005年,《萊特與歐姬芙》,好讀初版有限公司

 

 

http://www.pbs.org/flw/buildings/fallingwater/fallingwater_drawings.html

 

http://www.fallingwater.org/

 

http://www.pbs.org/flw/buildings/fallingwater/fallingwater_exterior.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ch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